近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以下简称“CBAM”)进入试运行阶段,全球首个“碳关税”生效。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是什么?该机制是指某些商品在生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商品进入欧盟关境时,需要向欧盟额外支付一笔款项,其数额与商品制造时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相关。

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为过渡期,无需实际支付碳关税。但欧盟要求企业开始申报数据,而在过渡期结束,进口欧盟的产品将被正式开始征收碳关税。此次机制主要针对电力、钢铁、铝业、水泥、化工、氢六大行业。这意味着境外进口的钢铁、铝、水泥和化肥将面临额外征税。进口商需报告商品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购买排放证书。

该政策旨在推动全球制造商转向更环保的生产方式,防止欧盟厂商通过转移生产设施至环境监管不严格的国家和地区获利。欧盟经济专员表示,到2030年,欧盟将至少减少55%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目标。

此外,这也意味着中国相关企业将与欧洲的进口商共同面对高额的“碳关税”成本,从而丧失掉原来出口欧盟的价格优势。中方代表表示,CBAM等措施将歧视进口产品并限制市场准入,尤其是来自发展中成员方的产品。

以钢铁及铝行业为例,这意味着什么?

资料显示,欧盟是一位重要的贸易伙伴。尽管其区域贸易额巨大,但特定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构成并非欧盟主导。例如,土耳其、俄罗斯、韩国、印度和中国是欧盟钢材进口的五大来源国。同样,俄罗斯和莫桑比克的铝占欧盟铝进口量的50%。这两种产品以及水泥、化肥、电力和氢气都将被纳入CBAM初始阶段的范围。


许多公司一直在为此作准备。有企业表示,“潜在碳成本将由社会承担,要么通过提高钢材价格,要么通过公共支出或补贴来弥补。”由于投入成本可能转嫁给消费者,欧盟最终可能会因投入成本增加而蒙受损失。

钢铁和铝不仅对汽车等主要出口产品至关重要,而且对绿色转型也非常重要。即使欧盟将铝列为重要矿产并努力提高产量,CBAM仍将适用于铝。这很难与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的做法相协调,除非CBAM的目的是将中国等矿产供应国挡在欧盟大门外。过去类似的方法也被用来保护冶炼企业。


“欧盟碳关税(CBAM)首批覆盖行业是水泥、化肥、钢铁、铝、电力和氢行业,依据的是所谓的‘碳泄漏’。如果一个国家的排放政策增加了当地成本,那么另一个政策较宽松的国家可能会具有贸易优势。在对生产的商品的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可能会转移到价格较低、标准较低的国家(境外生产),最终全球排放量并未减少。”11月16日,在“兴达高峰论坛2024”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以铝为例,从中国和欧盟铝工业发展现状、国家政策、能源结构、企业减排等因素,对欧盟铝碳关税的实施作出客观分析,阐述其对中国钢铝产品具有不合理性,希望对钢铁出口企业有所帮助。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3.74亿元,其中钢铁出口为372万元,占比约1%。因此,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指出,总体看,被纳入CBAM的行业在对欧盟出口产品结构中所占份额不高,影响相对较小。

但对于钢铁产业本身来说,损失达到2亿~4亿美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基于已出台的CBAM规则,考虑我国每年出口到欧盟的钢材产品量、出口到欧盟的钢材产品总金额、欧盟碳市场的碳价等进行初步估算,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成本将增加4%~6%左右,大概每年需要向欧盟支付碳税2亿~4亿美元。”


从长远来说,这项协议更是一把悬在相关产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意味着从长远看,CBAM的行业覆盖范围将逐步向供应链下游产品延伸。以钢铁和铝行业为例,如果向下游产品延伸,机械和运输设备首当其冲,大量钢铁和铝产品的间接出口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指出。

要知道,低碳行业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理念,通常会采取成本更高的环保原材料、高科技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这意味着相对高碳产品而言,低碳产品的成本会更高,价格也就不占优势。

因此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为成本更低的高碳产品买单,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就会在这样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过程中逐渐萎缩。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邵帅指出,欧盟CBAM本质是基于气候变化的贸易竞争,而其更深层的目的之一则是保护欧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根据CBAM的要求,欧盟将根据进口产品的含碳量来进行价格调整,从而降低欧盟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碳排放成本上的不对等,这将削弱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产品价格上的比较优势,进而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和贸易能力。

保护本国产业,防止产业外流,也是CBAM的重要目的。

欧洲制造业正面临空心化挑战。1998年,欧盟制造业增加值为1.42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4.3%,但到2021年,这个数字缩减至2.54万亿美元,占比15.5%。

在能源危机导致大规模停工停产的背景下,欧洲企业正在“集体逃离”欧洲,去向有中国、北美和印度等。

比如2023年7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决定将全面推进其位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同月,全球五大化工公司之一瑞士化学品公司英力士(INEOS)与中石化(600028.SH)签署了一系列合资合作协议,总价值约70亿美元。

总结:

绿色低碳转型是不可阻挡的世界大势。企业是环境合规、降低碳排放的责任主体,如果观望等待、心怀侥幸、行动犹豫,只会延误宝贵的转型窗口期。




点赞(755)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Baidu
map